“黑地陪”“黑旅拍”折射香港旅游业的无奈

机制僵化,阻碍发展

最近香港入境处忙着查“黑旅拍”、“黑导游”,入境处和立法会的朋友也咨询过我一些问题。

我想在香港的语境下,“黑导游”一词有两种定义:一种是本人并没有在香港合法受雇的资格,而以导游名义接受报酬受雇工作,这是一种;另一种则是本人其实可以在港合法受雇,只是并无导游资质。

但无论如何,市场对“黑导游”有需求,说明持证导游要么人数不够多,要么在结构上有欠缺。事实上,香港导游业界的问题两者皆有——例如,2024年香港持牌导游已经减到约5300人,并且还在进一步下跌,持牌导游人数不够;同时,导游业者普遍老龄化,使得和新一代内地游客之间实在缺乏共鸣,服务难以满足内地游客的需求。

单以目前内地旅客赴港的需求而言,早已经吴下阿蒙,不是传统的风格了。如今短途游客在港往往更加“深度”,除了港九传统游客区以外,也有不少往南区等地漫行的深度旅客。传统持牌导游往往对传统游客区倒背如流,但对新兴目的地少有了解。

同时,香港年轻人和内地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习惯,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明显差异——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,内地习用小红书,而港人则还是以用Instagram为多。同时,哪怕是化妆习惯,两地姑娘之间也有分别,更遑论旅游时所看重的点了。

相对而言,“黑导游”和内地游客之间有共鸣的多——这些“黑导游”往往是在香港读书或工作的“港漂”,生活、语言和上网习惯和内地游客往往更加接近。与其说他们是身为导游的角色,倒不如说是如下流行的“旅游搭子”。

事实上,“请个本地人一块旅游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如今游客也希望“像本地人一样生活”。境外网站有很多这样的平台,将有意结交朋友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配对起来。比如英语网站有showaround.com、toursbylocals.com、withlocals.com,都是介绍本地人,国内也有一些类似风格的创业网站。当然,国内最大的创新是将“司”和“导”结合在一起,创造出了“司导”这个概念的皇包车。

当然,对于香港这样地狭人稠,用车费用还相当昂贵的城市,开车在城里转显然并不适合大部分内地游客(当然,去深井食烧鹅或者去浅水湾看海就另当别论)。因此,大部分赴港游客只是找“导”,对“司”是没有需求的。当然,如果这位导游刚好又会点摄影,那就更好了。

但是,香港的导游体制是僵化的。香港现在的导游监管体制设有严格的事前准入门槛,有志者需考试方可取得执照。这种做法在旧时大家走一条线路的时代当然没有问题,但是如今旅游需求多样化,要求一个专做麦理浩径徒步的导游了解黄大仙祠的习俗,实在是强人所难而不切实际。

同时,这种制度更偏向于培养职业导游——但是如今世道年轻人讲究“斜杠青年”,很多是将导游当作结交朋友(或者用年轻人熟悉的话叫“扩列”——“扩大好友列表”)的方法,这样的背景下还要叫人先上课、考试,实在是门槛高耸,拒人于千里之外了。

因此,这种做法使得大量有志从事导游行业的年轻人选择“直接开干”,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很多所谓的“黑导游”。这种现象绝对不仅仅在香港——无论是境内游还是出境游,这都会是未来的大趋势。

当然,和以前的网约车平台一样,这种以“零工经济”为噱头,原先以兼职参与者为主的平台,最后也会随着参与者的变化逐渐职业化起来。

李瀚明
李瀚明
个人主页

使用微信扫一扫

已发表文章 87 篇

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

我是李瀚明,一位乐于在环球旅讯上和航旅同行们讨论知识的评论员。欢迎通过旅连连和我交换名片。

©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,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。非商业目的使用,请遵循 CC BY-NC 4.0

评论

未登录

去登录
公众号二维码

关注『环球旅讯』公众号

获得最新行业资讯

分享
微信
微博
QQ
收藏
评论
点赞
客服
添加专属客服
客服二维码

您好,我是您的人工客服!点击联系客服

顶部
微信扫码分享
打开微信扫一扫

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