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下半年,韩国发生了一起严重影响电商与旅游行业的"Timon/WeMakePrice事件",涉及的核心问题是电商平台Timon和WeMakePrice因资金链断裂,未能支付旅行社的订单结算款项,导致旅行社无法履行订单,进而发生重大消费者投诉。
虽然法院尚未判定最终责任归属,但近期韩国官方当局CDC已做出裁定,认为必将影响韩国旅游业的供应链合作模式,相关企业开始调整风险管理策略,未来大型旅行社弃电商分销而更重视直销的态势将逐步明朗。
Timon/WeMakePrice事件
Timon和WeMakePrice均属于中型电商平台,由Qoo10持股,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略逊于Coupang、Gmarket和11st等主要电商。然而,这两家公司是许多旅游产品供货商的重要销售渠道,特别是在团队旅游与酒店预订领域,其资金链断裂影响巨大。
根据2025开年的最新进展,韩国消费者争议调解委员会(CDC, Consumer Dispute Commission)确定了责任分配。PG(Payment Gateway)公司最多需承担30%退款责任,旅行社最多需承担90%的退款责任-即便旅行社未曾收到来自电商的应付款项。
值得注意的是,CDC 的决定并不具有法院判决的强制力,而是行政调解机构的裁定,当事人可选择接受或提起诉讼。因此,KATA(韩国旅行社协会)已表示不接受该决定,案件应会进入法院审理。
判决的不合理性
该判决之所以引起韩国旅行业者的强烈不满,可以从支付金流的模型推敲。
根据韩国电商的支付金流模型,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付款(可能是信用卡支付、银行转账或电子货币包支付)后,款项会先进入PG公司的账户,然后再转至电商(如Timon和WeMakePrice),电商再区分预付款(如果有)与应付款给到旅行社。
虽然我们不清楚电商平台与PG公司的具体合约,但我们知道,PG公司与电商之间通常有T+X天的延迟结算周期,实时结算属少数情况,预扣机制属特殊情况。这意味着,即便消费者已经支付,但电商可能尚未收到款项。而在Timon/WeMakePrice陷入资金危机后,这些款项可能仍停留在PG公司,或被Timon/WeMakePrice挪作他用,导致旅行社无法收到结算金额。
具体来看,庞大数量的订单最终可能分属四种资金流方向:
1. PG公司按T+X规则结算,但Timon/WeMakePrice在资金到达前已宣告企业重整,资金停留在PG公司。
2. PG公司因风控问题,暂停或冻结Timon/WeMakePrice资金,资金停留在PG公司。
3. 资金已经到达Timon/WeMakePrice,但无论是否已被挪用,因Timon/WeMakePrice处于企业重整程序,资金无法移动。
4. 资金(可能是部分)已经到达旅行社,但因旅行社处于金流最末端,占比可能很低。
Timon/WeMakePrice已宣告企业重整,如果政府将全责归咎于他们,消费者也拿不回款项,而PG公司与旅行社仍在运营,并且有一定的金融流动性,可承担部分退款责任,CDC的裁定可以理解。但考虑到旅行社在金流链中的位置,要求旅行社退款90%的裁定确实不算公平。既然KATA已宣布不接受调解,并表示将提起上诉,这意味最终责任如何分配还未定案。
对韩国旅游供应链的影响
CDC隶属于韩国消费者保护院(KCA),负责行政调解以减少法院诉讼。在韩国,法院通常会参考 CDC 的调解决策。这意味着,CDC的裁定势必让旅游业者提高与电商合作的警觉,开始重新审视金流风控与合约条款。海择资本认为会发生如下的影响:
·大型旅行社将重新审视与电商的合作模式。大社(如HanaTour、ModeTour)可能会要求与电商平台修改合作条款,比如要求电商平台"实时付款"或进行"第三方资金托管",否则不愿意上架产品。
·电商如果答应旅行社的要求,创下前例可能会造成麻烦,但大社若全面强化风控,最后电商可能只销售小供货商/旅行社的产品,最终会影响品牌地位。
·如果风控从团队游产品延伸到散客产品,如酒店、机票、门票等散客市场,电商在旅游品类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。
·本地市场影响深远,旅游业者应会进一步强化自营与直销,降低对电商的依赖,进一步限制电商影响力。最后电商在韩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可能衰退。
国际市场的参考与影响
整体而言,虽然Timon/WeMakePrice事件的影响仍在发酵,但它不仅是一场电商与旅行社的纠纷,更可能促使产业链重新调整合作模式,改变韩国电商与旅游行业的结构性关系。
不过,与此同时,该事件对境外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。因为Costco、Sam’s Club等电商巨头进入旅游产品多年,增长曲线仍不明朗;Amazon现在甚至也不提供旅游产品了。市场的经验表明,电商进入旅游行业本就不易,主要因为旅游产品与一般电商产品不同,涉及复杂的金流与履约机制。
倒是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值得关注。
目前,中国电商与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。京东正在积极进军本地生活,透过京东到家等业务涉足市场;美团早已透过"小象超市"与"闪购"等业务,逐步进入零售与实时电商领域。
虽然京东旅行现在还尚未如同京东到家一样产生杀伤力,不过中国市场的融合模式很可能引领全球,将竞品存量转为己方增量的竞争快速加剧,可能将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考。
评论
未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