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暑假再见,已破产。”
在中产父母的自嘲声中,风风火火的暑期旅游落下了帷幕。
从家长们晒出的暑期账单中可以看出,兴趣班和旅游是大头支出:
图源:小红书
家长们一边心碎,一边吐槽:
500元一张博物馆门票,免费的才是最贵的。
一天花掉一万五,一场迪士尼苦旅。
月入一万,不够孩子研学游七天。
但在消费者“烧钱”的同时,很多旅游从业者仍然感觉到彻骨的寒意:
旅行社成团率低迷、邮轮旅游遇冷,酒店价格“跳水”......
“不卖是亏,卖了也亏。”
供需两端都在抱怨,也算是个奇景了。整体来看,暑期旅游市场究竟如何?
先来看民航局发布的最新数据:
• 今年暑运,全民航累计运输旅客超1.4亿人次,日均228万人次,比2023年暑运增长12%,比2019年增长18%。
• 暑期国内经济舱的平均票价为904元(含燃油附加费),较去年下降了10%-15%,且出境票价降幅更大。
民航客运人数虽创下历史新高,但票价水平相比去年却有所下降。可以推测,航司今年暑运期间的盈利也不及去年,机票价格上呈现出“先低后高再回落”的趋势。
一边是高涨的出行热情,一边是保守的消费意愿,“旺丁不旺财”依旧是今年暑期主旋律。
这一点,在线下旅行社方面也有所体现。
西安一旅行社负责人S小姐介绍,今年暑期到来得较早,她们从6月20号左右开始忙碌,一直持续到8月初。
由于天气不佳,业绩直到8月10号后才有所改善,但回升幅度有限。
“与往期不同的是,今年客户更倾向于选择一日游,这种团一般只需要我们提供租车及导游服务,酒店预订也有不少是客户自行安排。”
大家在花钱上精打细算,消费看性价比,货比N家更是常态。
“虽然量上去了,但利润却很低。这种团体旅游的利润只有50到100元之间。今年的业绩相比去年下滑了一半。”S小姐很无奈。
另一方面,旅行社的成本也更难控制了。
做专线游的C总表示,“今年暑期,机票价格下跌导致旅行社整体价格优势下降,加上游客出行时间更加随机,造成我们‘票损’的情况多了很多。”
加上小团体、定制化、自由行等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,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凭感觉做决定,这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旅行社的生存空间。
需求在减少,供给却不断在增加。文旅部最新数据显示:
- 2023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56275家,同比增长超过70%,相当于每天新增60多家。
- 去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4442.7亿元,营业利润37.4亿元。
- 平均每家旅行社的年营业利润仅为66459元,每月只有5538元。
眼下旅行社的处境,似乎比预想的更加艰难。
尽管旅行社的整体利润没有达到预期,但公众对于旅游出行的需求仍然强劲。
数据显示,消费者在教育和旅行等方面的支出意向尤为明显,预计这些领域的消费在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。
那么,这些“泼天的富贵”又是被谁接住了呢?
多家OTA发布的暑期旅游报告显示,他们平台的预订量和暑期游客量都大幅增长。
飞猪:今年暑期,消费者人均预订量、人均消费金额同比双双提升,国内线路游预订量同比双位数增长。
携程:来华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了约70%,其中,县域市场的入境游订单量更是大幅增长了102%。
途牛:出境短线游保持了更高的热度,在出境游用户中的出游人次占比接近80%。
得益于出境政策利好以及欧洲杯、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,主要做境外暑期门票的Bianca和环球旅讯表示,“出境游暑期的客流量很不错,尤其是新马泰、越南等地。”
其中,咨询量最多的是新加坡。由于新中两国自2月实施免签,今年7月的暑假成为中国学校放假的第一个夏季,来自中国的旅客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八成。
不过出境游长线的北美洲市场,则是持续低迷,其航班恢复量仅2成。
相比起往年一二线城市热门旅游目的地“独占鳌头”,今年暑期更多“小众目的地”受到欢迎,形成了热门与新兴旅游目的地“两头热”的局面。
这就不得不提,拥有避暑胜地和多项优惠政策加持的贵州了。
“暑期入住率整体维持在95%左右,民宿的ADR达1500元左右。”
这个暑期,贵州的民宿主理人A总忙得不可开交,战绩也相当不错。
然而,尽管生意火爆,他却有自己的烦恼,因为在假期里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应对各种“奇葩客人”。
“升不了级就发疯、送不了早餐也吵架,房间紧张没办法延退就赖着不走。”
他指出,暑期游客量大虽是常态,但今年贵州的“白嫖党”现象尤为严重。
“他们已经不止差评威胁商家了,而是在达成目的后,出了门反手再给个差评。”
除了应对“白嫖党”,今年贵州的旺季开始得比去年晚,而且整体持续时间也比去年短。
8月中旬,A总就已经开始结算民宿暑假工的薪资了。
贵州算是一匹黑马,而传统热门目的地上海,今年暑期的消费力却出现了下滑。
上海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:
• 上海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.1%,住宿餐饮业跌幅7.7%。
• 1-7月总额下滑2.8%,住宿餐饮业下跌4.2%。
7月作为传统旅游旺季,并未给上海住宿餐饮业带来超出往年的景气:
环比6月的跌幅,反而扩大了1.2个百分点。
即便是人挤人的旅游目的地上海,也深陷“旺丁不旺财”的怪圈。
2024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,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放缓,尤其是上海降幅最大,成为「消费降级」最猛的城市。
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《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》中也发现,相较于2023年,调研对象表示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下降。
在现有的居民收入水平下,消费增长的空间已相当有限,一线城市消费表现已不如二三线城市的趋势也愈发明显。
因此,要真正促进消费,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收入,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。
毕竟,在当今注重性价比的时代,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,都比以往更加宝贵。
作为虹吸效应显著的产业,旅游业的消费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“钱包”丰润度。
近一年里,“游客多了,总体旅游收入少了”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旅游业。
在价格战持续已久的背景下,酒旅商家们也开始感到疲惫,市场亟需逐渐回归理性,以便各方能够更好地调整策略。
暑期结束后,旅游市场今年是否还能迎来转机?
我们继续对市场保持关注。
评论
未登录